妈妈带着孩子去游乐场玩,孩子觉得很多东西都新奇,一会儿跑到这儿一会儿跑到那儿......
妈妈一个人拎着大包小包在后面跟着跑,明显力不从心了,于是不停的喊:
“跟着我,别自己乱跑!”
“不要去那个水池边,那里太危险!”
“那么多人你乱跑,妈妈找不到你怎么办啊!”
“早知道就不带你出来了,真费劲!”
但孩子并没有因为妈妈的说教而停止乱跑,反而跑得更快,妈妈也是越来越崩溃。
各位宝妈们是不是也都有这种体会呢,你越不让孩子做什么,孩子越要干。
你是不是也经常对孩子说类似的话呢?
“别乱跑”
“别偷吃糖”
“别看电视了”
“别再玩手机了”
“不行,不要,不可以”,这应该是妈妈们每天说得最多的话了,几乎成了口头禅。
可回想一下,你对孩子说了那么多“不”、“不要”、“不准”,真的有用吗?
?
你的“不允许”为什么没用?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参与者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
越是不要做、不要记得的事情,却往往越会做,越会回想,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中的“白熊效应 ”,又叫“反弹效应”。
1
用“肯定”代替“否定”
如你不想让孩子做某件事,就不要对他说“别”“不要”这种负面词语,而是要用你期望他做的事,替换它!
先共情,对孩子的“喜好”表示理解,但也要让孩子明白“喜欢”不等于“正确”,再给孩子一些其他的选项,让他有个退而求次的选择。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了,所有的事情就会事半功倍。
比如:
不准吃那么多糖 → 妈妈知道宝宝喜欢吃糖,可是糖吃多了牙齿会长小虫子哦,我们今天只吃一颗好不好。
碗里不要剩饭剩菜 → 要把饭吃光光哦。
不许看电视了 → 妈妈知道宝宝喜欢看电视,但是看久了眼睛会坏掉,来跟妈妈一起画画吧。
不要在地上爬来爬去,多脏啊 → 让我们去床上翻跟斗吧。
2
家长做个好榜样
很多时候家长会对孩子说:“你不要再玩游戏了,眼睛都要毁了。”一般很少有孩子会听话就不玩手机或者游戏了。
如果问他:“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孩子一定会说:“你也常常玩游戏看手机,你的眼睛也没有毁掉啊?”
其实孩子并不是对你说的东西不信任,而是对你这个建议表示不满。你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孩子的要求不一样,自己都没有做好,为什么要求孩子就要做好呢?
所以家长不能总是要求孩子去做什么,同样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这件事。
人生都是在不断的尝试,在错误中找出正确结果,孩子也一样。如果爸爸妈妈不懂得如何和孩子沟通,只是以身份打压Ta,孩子被“屈服、压迫”久了,自然就会开始“唱反调”。
爸爸妈妈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理解Ta们做这件事情的原因,然后尊重孩子的人格,建立信任的关系,试着沟通,一起解决问题哦。
图片和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众心理教育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49993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