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
一个女孩跟母亲吵架了,赌气离家在外逛了一天,直到肚子饿了,她才来到一个面馆,却发现自己忘记带钱了。好心的面摊老板免费煮了一碗面给她,女孩感激地说:“我们不认识,你居然对我那么好,可是我妈妈竟然对我那么绝情。”面摊老板说:“我才煮了一碗面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你妈妈给你煮了十几年的饭,你不应该更感激她吗?”
女孩恍然大悟:“是啊,妈妈辛苦地教育我,我非但没有感激,反而为了小事跟她大吵一架。”女孩鼓起勇气踏上回家的路,快到家时才看到疲惫焦急的母亲正在门口四处张望。
这个小故事反映出经典的社会心理学效应——贝勃效应,即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在日常生活中,女孩早已对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习以为常,内心埋下了一颗“就要一直对我好”的种子,以至于母亲稍有不合她心意的地方就会点燃那颗种子——怎么不按照我的想法来,我太生气了,我要离家出走!
而失望难过的女孩面对陌生的面摊老板本没报多大希望,因此他的一点帮助都令女孩感动不已。
由此可以推断出:
如果咱们对孩子一味付出,只会养出一个不懂感恩,觉得全世界都要围着自己转的孩子。
到了幼儿时期,孩子逐渐有了自我意识,想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怕孩子磕着碰着的家长就百般阻挠,索性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尝试学习和劳动的机会,同时也让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没有亲身体验过劳动的辛劳就无法感同身受,孩子也自然会无视父母的辛苦付出,更不会感恩与体恤父母。
久而久之,孩子长成了家长眼中那个“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不心疼父母的孩子”。
一个人最深刻的感受是经历过后得来的。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有这么些话:“吃饭不要撒在桌上了,很难擦干净。”“衣服不要弄脏太难洗了。”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理解自己的辛苦,或许试着让孩子亲手去完成这些动作,会比说一百遍更有效。
只有舍得“用”孩子,舍得让孩子吃苦,才能培养出体恤父母辛劳、有责任有担当的孩子。
孩子经历劳作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只有承担责任才会培养责任感,最终学会体谅父母,成为一个孝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正如心理学家所言:一个人只有在被需要和付出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进而感悟爱并产生责任感。
嘿,今天吃完晚饭何不让孩子留一会儿,教会ta洗碗擦桌子,或许下一次ta就不会再乱掉东西在桌上啦!
13349993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