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知研院心理中心

联系我们

电话:13349993564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文治街55号

又到开学季!孩子“划水式上网课”,家长怎么管最有效?

发布日期:2022-09-19浏览次数:

又到开学季!孩子“划水式上网课”,家长怎么管最有效?

 

九月开学季,本来是家长们庆祝“神兽归笼”的好日子,但由于不少地区疫情又开始扩散,孩子只能在家里上网课了。

 

有些孩子学习主动又自觉,上课好好听,作业认真写,不让父母操半点心,但他们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而你家的孩子······

 

 

上网课没精打采,还没坚持五分钟就走神了;


怎么催都不愿意写作业,只有给予物质奖励才能勉强完成;


一看书就犯困,哈欠连天,看电视却精神抖擞,可以坚持到深夜······

 

sf.png 

 

很多家长只看到孩子不认真学习的表象,于是采取制止、指责或打骂的方式教育,这也许会逼着孩子装作认真学习,但是孩子学进去了多少呢?成绩有显著提升吗?

 

你有没有想过,不认真学习,究竟是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还是学习动力不足?

 

不可否认的是,开小差,拖延,看书犯困等表现都反映出了孩子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上有问题,但是在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学习习惯和态度很难发生改变。

 

学习动力不足的孩子,就算有人督促,也会找借口拖拉磨蹭;就算坐在老师眼前,也忍不住走神;就算强迫他看书,也无法进行有效阅读。

 

说到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不是从表面上改变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而是让孩子找到学习的动力,发自内心地渴望学习。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学习动力?接下来介绍的三个办法,家长要记牢了:

 

用这3种方式让孩子爱上学习

 

1、游戏是孩子的学习方式之一


学习就只能是做作业、做题吗?当然不是!

 

很多家长都以为玩游戏会让孩子“玩物丧志”,觉得与其让孩子玩游戏是浪费时间,不如多做点题目,但事实上,好的游戏是能促进孩子学习的。

 

欧洲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代表作《母育学校》中,曾详细论述了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性:

 

 爱好活动、喜欢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儿童游戏的时候,智慧总是在紧张地活动,甚至可以得到磨炼;

 

游戏可以使儿童“自寻其乐,并可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活泼和各种肢体的敏捷;

 

要给儿童充分活动与游戏的机会,利用玩具、音乐、看图画等方式促使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

 

就连《芬兰儿童早期教育和看护大纲》中都会明确写道:应该让孩子们在游戏和运动中学习、尝试和实践新事物,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家长需要认识到,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思维发展还具有很强的具象性,需要依靠具体的事物来帮助自己进行思考,游戏往往能给孩子带来更加直观具体的刺激,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用“德西效应”帮助孩子寻找内部动机

 

“如果你这次考了满分,妈妈就给你买玩具。”

 

这是不是你经常说的话?可别再用物质奖励的方式激励孩子学习了!

 

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项实验,证明了用物质奖励孩子学习的弊端。

 

德西找来多位参加实验的学生,并且把他们分为两组,让他们解答一些有难度的智力题:

 

第一次,不给予他们任何奖励,两组人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答题,学生们的积极性没有太大差异。

 

第二次,给第一组学生予以奖励,只要他们答对一题,就能得到一美元;但是第二组学生依然没有奖励;

 

德西发现,一旦进入休息时间,第一组学生会立即暂停答题,而第二组学生依然沉浸在做题中。

 

这说明了什么?

 

做题本身就是可以带来快乐和成就感的,如果用金钱等物质手段去激发做题,反而会让人失去对做题本身的兴趣。

 

如果你只会用物质奖励孩子,会损伤孩子正在发展的内部动机,让孩子觉得学习本身是无趣的,只有钱或玩具才是有意思的,对物质奖励的欲望也会越来越无法满足。

 

如何让孩子觉得学习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成就感呢?家长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从平时的话语中,不要给孩子灌输“学习是痛苦的,劳累的”消极观念,要多和孩子强调学习是快乐的,有趣的;


从实际行动上,适当陪孩子玩一些挑战性的益智游戏,比如“头脑风暴”、“数7”等等,让孩子体验把知识运用起来的感觉。

 

这样,孩子才会意识到学习是“为自己而学”,而不是“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学”,从而更加积极主动、持续地学习。

 

3、尊重孩子,保持距离

 

有些家长喜欢盯着孩子上课、写作业,孩子一犯错,家长就先按捺不住了,迫不及待地纠正孩子的错误,还往往伴随着责怪和埋怨。

 

在这样紧张焦虑的学习氛围中,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担心受怕,怎么可能沉浸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呢?

 

要想让孩子全神贯注地学习,就要营造一个充满安全感的环境:

 

不要坐在孩子身边陪伴他学习,可以坐在孩子身边进行看书、画画等安静的活动,孩子求助时再帮忙。

 

如果发现孩子走神或犯错了,不要马上指责孩子,打断孩子的学习思路,而是过后再进行耐心地引导,比如“妈妈看你刚才听课的时候走神了,是不是累了?我们休息一会儿再继续学习好吗?”

 

要知道,如果家长过度干涉孩子学习,相当于承担了孩子本该自己承担的事情,会损害孩子的自主性,认为学习是家长的事情。

 

只有学会“放手”,才能培养起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

 

不过,这些方法虽然容易理解,但对于家长来说,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都来自于上一辈的经验,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更别提用科学的方式陪伴孩子学习了。

 

再加上,有些家长每天忙于上班和家务琐事,留给孩子的好脾气实在有限,总是忍不住吼骂孩子,难以和孩子良好地沟通。

 

我们都知道,光靠老师是无法教好孩子的,家庭的氛围,家长的教育同样重要。

 

众心理作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品牌,特此研发了一套集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为一体的高效训练课程——《脑力大冒险》,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帮助7-12岁的孩子激发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模式,提高学习成绩。

 

收费.png 

 

大哥v.png 

 

【脑力大冒险】课程特色

 

《脑力大冒险》由国内知名心理专家们根据学习心理学的原理,紧扣学习力的关键要素,采取有效的方式,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方法三大维度有效地加以训练。

 

当然,这套课程的特色,不仅在于专家型的教研团队,还在于有全国首创独具特色的系统训练体系,全方位、多维度构建训练体系闭环,以使孩子学习力在游戏化的教学中得到全面、有效提升。

 

jhi.png

 

看到这里,你可能还是会有点担心——我能放心地把孩子的教育交给你们吗?

 

我们是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的领航者

 

华中师范大学知行实践教育研究院心理教育中心根据教育改革的大势,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以及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心理教育经验,整合了全国知名心理学专家、专业心理咨询师和行业机构的专业力量,构建了全国性的心理服务平台“众心理”。

 

这份.png 

 

“众心理”属于知行教育(集团)旗下知行昕晟教育机构的心理服务品牌,秉持着“引领心理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理念,开发了全国独具特色的心理教育体系,同时为学校提供专业的心理教育系统服务,为教师市心理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帮助学校建设符合自身发展的心理咨询室设计和建设方案。

 

手动阀.png 

 

现在“众心理”将延展我们的专家型力量,充分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于更广大的群体,走进校门,走进家庭,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保驾护航。

 

 

“众心理”的支持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知行实践教育研究院

 

教育部网络心理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心理学会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

 

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协会

 

湖北省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台湾)辅导协会

 

 

 

我们曾经做过这些事情

阿斯顿.png 

 

 

心理辅导论坛


联合全国心理辅导专业委员会

及中国(台湾)辅导协会主共同策划举办了

两岸规格最高 规模最大的

五届“海峡两岸心理辅导论坛”

 

阿斯弗.png 

 

教育图书出版


主编了《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读本》

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

得到时任三个国家领导人支持及教育部的高度认可

中央电视台及新华社予以报道

 

地方.png 

 

心理评选组织


策划承办了以《中国教育报》

和全国学校心理辅导专业委员会

共同举办的

“全国学校心理辅导专项评选”活动

 

安抚.png 

 

 

心理辅导图书出版


与台湾心理出版社合作

策划出版了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工具书——

20本《学校心理辅导丛书》

 

 

阿斯蒂芬.png 

 

 

两岸心理学界交流


策划组织了10多个“大陆心理健康

教育参访团”赴台参访交流

 

 

网课期间,不要再做为孩子学习操心的家长了!

 

不妨试着给孩子一次爱上学习的机会,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到持久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方法,才会积极阳光地享受学习和生活。

 

这次尝试,解放孩子,也解放家长自己——

 

家长再也不用看管孩子的上课情况,可以安心地上班,做家务;

 

不催促孩子也能主动写作业,家里再也不上演“鸡飞狗跳”的场景;

 

孩子不再害怕考试,学习成绩节节提升;

 

不管是今后择业,还是就业中途转行,都能凭借极强的学习力快速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

 

如果您想抓住这次机会,请联系众心理:

 

是.png 

 

阿达.png 

 


联系方式

手 机:13349993564

地 址:武汉市洪山区文治街55号

扫一扫,加微信

华中师范大学知行实践教育研究院心理中心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9846号